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,是指故意煽惑、挑動群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行為。
客體要件
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秩序。所謂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,指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在社會生活中的貫徹。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是我國法律淵源效力等級比較高的兩個層次。法律,在本罪中僅指狹義的法律,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?;痉桑侵敢?guī)定和調(diào)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帶有根本性、全局性的社會關系的法律。根據(jù)憲法第62條第(三)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,如刑法、民法和訴訟法等;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,根據(jù)憲法第67條第(二)項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,是指規(guī)定和調(diào)整由基本法律調(diào)整以外的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的法律,如《商標法》、《專利法》等。行政法規(guī),根據(jù)憲法第89條第(一)項的規(guī)定,指國務院根據(jù)且為了實施憲法和法律,制定和頒布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各種規(guī)范性法律文件,如《外匯管理暫行條例,、《金銀管理條例》等。煽動暴力抗拒的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包括現(xiàn)行的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和已經(jīng)頒布尚未施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(guī)。例如某人對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不滿,在看到報紙發(fā)布的法律條文后即煽動群眾,該法一且施行即以暴力抗拒其實施,即屬煽動暴力抗拒已經(jīng)頒布但尚未施行的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情形,
客觀要件
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行為。
煽動,即煽惑、鼓動,是指以鼓動性言語或文字勸誘、引導促使他人去實施犯罪活動的行為。煽動的方式,包括用語言、文字、圖形等,通過廣播、電視、報刊、網(wǎng)絡等媒體,或者利用演說、張貼、散發(fā)、郵寄等形式,煽惑、鼓動群眾以暴力方式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。
本罪所指群眾,一般應理解為三人以上的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多數(shù)人,也就是說煽動的對象至少是二人,否則不構成本罪。實踐中掌握被煽動的 "群眾",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不宜機械地以人數(shù)多少衡量,應強調(diào)從被煽動人的范圍和煽動行為指向對象上進行判斷。如果行為人煽動一兩個人去暴力抗拒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,被煽動的人構成本罪,而原先的煽動者不構成本罪。如果原先煽動的人煽動的目的在于誘起他人產(chǎn)生的煽動暴力抗拒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犯罪意圖,則應根據(jù)第29條以教唆犯論處。
暴力,是指用武力或者其他強制性手段; "抗拒",指抵抗拒絕,即故意不遵守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,違反公民的守法義務,并公然對抗并拒絕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強行性施行。
主體要件
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,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、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為本罪主體。
主觀要件
本罪在主觀方面是故意,并且具有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目的,即行為人實施煽動行為,其目的在于混淆視聽,蠱惑人心,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。
主要表現(xiàn)在三個方面:一是侵犯的客體不同,后二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安全;二是煽動的內(nèi)容不同;三是對犯罪主觀方面的要求不同,后二罪一般要求行為人有危害國家安全的目的。
如果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為方式,其根本目的在于分裂國家、顛覆國家政權的,應按想像競合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,因而應適用煽動分裂國家罪、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。
本罪與煽動民族仇恨、民族歧視罪的界限
主要表現(xiàn)為:一是侵犯的客體不同,后者侵犯的客體是民族平等和民族閉結,二者煽動的內(nèi)容不同,三是主觀力而不同,后罪一般以激起民族仇恨、民族歧視為目的。
如果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的方式,其根本目的在于激起民族仇恨、民族歧視,應按想像競合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,以煽動民族仇恨、武族歧視罪定罪處罰。
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界限
第277條妨害公務罪第一款“以暴力、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執(zhí)行職務的”和第四款“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、公安機關依法執(zhí)行國家安全工作的,未使用暴力、威脅方法,造成嚴重后果的”,是妨害公務罪的兩種客觀表現(xiàn)。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是通過行政執(zhí)法人員、司法人員履行公務來進行的,因而阻礙其公務執(zhí)行也可看作阻礙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。但本罪所針對的不是具體的公務行為,而是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的實施。再者,兩罪的客觀表現(xiàn)不同,后者表現(xiàn)為行為人以暴力、威脅的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、人大代表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,或未使用暴力、威脅方法阻礙安全機關、公安機關依法執(zhí)行職務或履行職責。
如果行為人在煽動特定的多數(shù)人暴力抗拒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時,在煽動的具體內(nèi)容中又有以暴力等方法阻礙公務行為的,應以想像競合犯依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定罪處罰。
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,應當立案。
本罪屬于行為犯,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行為,原則上就構成犯罪,無論群眾是否聽信其煽動,是否實際上造成危害后果,都應當立案追究。
犯本罪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;造成嚴重后果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所謂"造成嚴重后果",一般是指:(1)妨礙了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;(2)所煽動的暴力行為導致人身傷亡、財產(chǎn)損失的;(3)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的。
[刑法條文]
第二百七十八條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實施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;造成嚴重后果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?!?/p>
被逮捕前可以做什么
(一)【自首】建議盡快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,且如實供述自己的行為。自首是法定的可以減輕或者從輕處罰的,其中,犯罪較輕的,可以免除處罰。
(二)【積極配合】應當配合相關機關,如實回答案件相關問題,且不袒護他人,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,可以拒絕回答。
(三)【坦白案情】 在交代案情時,行為人可以說明案件發(fā)生后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去挽回被害人的損失。
(四)【訴訟權利】若有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,有提出控告的權利。
被公安機關逮捕后可以做什么
(一)【程序合法】如果被采取強制措施(如:拘留、逮捕等)超過法定期限(拘留最長不得超過37天、逮捕后被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)的,可以要求解除強制措施。
(二)【刑事會見】如果在偵查階段,那么僅有律師能夠進行會見,所以可以在偵查階段便委托律師介入,了解清楚案情,弄清楚違反的法律法規(guī),避免因為不了解程序和法律法規(guī)而造成更壞的后果。
(三)【取保候審】如果患有嚴重疾病,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正在懷孕、哺乳自己的孩子的,符合取保候審條件,可以申請取保候審。
庭審階段
(一) 【回避】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參與審理的法官、書記員、陪審員和案件有關系,那么可以提出申請,讓他們回避。
(二) 【訴訟權利/人格權】對于司法工作人員侵犯其合法的訴訟權利(如自由辯論的權利)和有人身侮辱的行為,可以向法庭提出控告。
(三) 【質(zhì)證權利】參與法庭審理的過程中,可以了解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和證據(jù)。
(四) 【質(zhì)證環(huán)節(jié)】對于未到庭的證人證言,鑒定結論、勘驗筆錄的內(nèi)容,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。
(五) 【自我辯護權利的行使】有權參與法庭辯論,并進行最后陳述。
(六) 【遵守庭審規(guī)則】在參與庭審的過程中,要遵守法庭規(guī)則,對司法人員依法進行的訴訟活動給予配合。
華律提醒:
【律師介入】案情過于復雜或者自己難以應付的,行為人可以委托律師代為處理,經(jīng)濟狀況不允許的,可以申請法律援助。
概念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,是指以造謠、誹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、推翻社會主...
概念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、交通秩序罪,是指聚眾擾亂車站、碼頭、民用航空站、商場、...
第一類是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、民族團結、國防利益的網(wǎng)絡謠言。 此類網(wǎng)絡謠言發(fā)布者或傳播者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、民族平等及國防安全等。因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危害性較大,故構成此類犯罪通常不需要以情節(jié)嚴重或造成嚴重結果為前...
概念 組織他人偷越國(邊)境罪,是指違反出入國(邊)境管理法規(guī),非法組織他人偷越國...
概念 顛覆國家政權罪,是指組織、策劃、實施顛覆國家政權、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。 ...
概念 分裂國家罪,是指組織、策劃、實施分裂國家、破壞國家統(tǒng)一,或者與境外的機構、組...
概念 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(刑法第373條),是指非軍職人員唆使、鼓動服役的軍職人員...
概念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(zhì),或者編造爆炸威脅、生化...
概念 境內(nèi)外機構、組織或者個人資助實施背叛國家罪、分裂國家罪、煽動分裂國家罪、武裝...
概念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,是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,情節(jié)嚴重,致工作、生產(chǎn)、營業(yè)和教學...